欢迎访问hy3380cc海洋之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健康资讯 » 健康资讯

睡眠障碍的康复治疗

信息来源:康复科一病区 王茂 发布时间:2019-02-01 浏览次数:2069

随着基本医疗知识的普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嗜酒等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已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熬夜却常常被忽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宵熬夜打牌、上网、工作加班等不良生活习惯屡见不鲜, 人们对脑卒中的保健、预防、急救等知识的掌握却相对缺乏,从而导致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死率逐年递增,特别是近些年来患者平均发病年龄的下降更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不良生活习惯是青年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普及脑卒中的防治知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尽量减少熬夜,对减少脑卒中的发病率有一定帮助。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以睡眠和觉醒异常为表现的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特点。流行病学表明,约20%~40%的脑卒中患者受睡眠障碍困扰。有研究发现,无意识障碍患者在清醒后3~5d内出现睡眠障碍,而有意识障碍患者多在清醒后3d内发生,部分患者在4~14d发生。卒中后睡眠障碍与神经精神及神经感知关系密切,对受损神经的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其次,患者极易产生精神心理负担,进而对中风后整体康复预后影响也很大,从而加重了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症状,增加了卒中复发的风险,进一步加重易损害脑功能。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在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入睡困难,入睡时间长达30~60分钟,伴焦虑及烦躁等症状;有的表现为清晨觉醒时间比正常时提前1h以上,且早醒不能再度入睡;部分患者表现为睡眠颠倒,白天睡眠和夜间清醒的症状;也有的是睡眠维持障碍,睡眠时间短,

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1)脑卒中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或者大面积脑出血或梗死、脑水肿、颅高压等阻断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的传导,导致睡眠障碍; 2)卒中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肌张力减低或增高、肢体偏瘫等各种躯体不适影响睡眠; 3)卒中患者白日卧床,过度睡眠,夜间觉醒,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昼夜睡眠颠倒,导致醒眠节律失调,睡眠结构紊乱; 4)软腭或舌后坠等导致上气道阻力增加,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5)卒中后患者生活工作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易出现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而影响睡眠质量; 6)环境的改变、住院时间长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

易感人群有以下几类。高龄的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老年患者伴有的躯体疾病较多,各项器官功能退化,睡眠调节功能也随之减退有关,故更易于发生睡眠障碍。焦虑或抑郁的患者:睡眠障碍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分值明显高于非睡眠障碍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这些患者往往更易发生睡眠障碍。卒中后所致的躯体活动障碍、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患者:定时被动翻身等会影响患者睡眠。卒中后引发其他系统疾病,其中以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多见,或其他系统所致的发热、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均会导致睡眠障碍。卒中后的女性:脑卒中后的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睡眠障碍。

目前,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眠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康复治疗方式。1.药物治疗。凡是有缩短入睡时间、延长总睡眠时间或深睡时间的药物,均有助于改善睡眠。临床上常用药物主要有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抗组胺药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在催眠作用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相似的前提下,又有安全、疗效好、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发生率低的优势,重要的是不改变睡眠结构,在临床应用上越来越受医师及患者喜爱,有替代苯二氮卓类药物成为治疗失眠一线药品的趋势。常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有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等。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睡眠刺激控制、放松治疗、认知疗法等。

        中医康复治疗,目前由于针对传统中医对中风后失眠的临床报道较少,临床工作中主要参照失眠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论治。而针灸治疗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简便经济、无毒副作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针灸治疗失眠主要是通过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从而调节睡眠节律,以促进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的恢复。然而,近年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治疗模式,其中包括电针、耳穴、艾灸法等。

  • - 健康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