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hy3380cc海洋之神~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引领

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动脉瘤

信息来源:神经介入科 解锋 发布时间:2020-07-03 浏览次数:1713

颅内动脉瘤实际上不是肿瘤,而是颅内血管壁的异常囊性膨出,它类似于汽车轮胎,薄弱处慢慢鼓出来的小泡,或者是像生活中我们吹的气泡,吹气过程中在某一个薄弱点出现小气泡。颅内血管壁的某个局部薄弱点,在一定压力的冲击下,尤其是高血压情况下慢慢地突出,增长、变大,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称为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它多数是先天发生的,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或家族聚集性,占整个颅内动脉瘤的80%~90%。当然这个薄弱点还与血管本身的病理状态有关,如高血脂,高血糖,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等。国人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约7%,并不少见。

颅内动脉瘤最大风险是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出血近期内会出现再出血。破裂出血的年发生率约9/10万人口(绝大多数为未破裂动脉瘤-UIA),致死率及致残率高达30%—45%和50%。但颅内动脉瘤破裂后6小时内再出血率却高达50~90%,出血后第1天再出血率为8—23%,随后2周内每天降低1.5%。再出血患者预后不良,死亡率在 20%—60%之间。出血首先会进入并充满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血管痉挛收缩,严重者引起脑缺血;如果出血多的话,会形成血肿直接压迫脑组织,造成脑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而再出血,则是二次打击,其伤害更重,后果更严重。其它占位效应会引起相应神经功能障碍,但大多没有破裂出血那么急、那样重。一般1/3病人死亡,1/3病人致残,1/3病人可以治愈。

颅内动脉瘤性出血非常凶险,如江堤出现缺口引发洪灾,也类似于我们房间里的水龙头坏了导致跑水,或水龙头没有关好而漏水,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去处理好水龙头,堵住漏口缺口,之后再关心洪涝灾区的损害。首先要对动脉瘤本身进行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将漏口堵住,不要再继续出血,或降低出血的高风险。第二步,就是清除出血带来的继发损害,也就是对那些流出来的水处理,否则它们会继续对房间里的物件形成损害,比如地板及家里的不防潮物品在水的浸泡下会变形损坏,对应的是脑组织在血性脑脊液的刺激下,会出现水肿和缺血,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有些轻症患者可能会大部恢复或完全治愈,但仍有一些严重患者,即使成功地做了动脉瘤手术,继发水肿或血管痉挛缺血仍会造成严重并发症,如偏瘫,失语和昏迷,这些均需后期综合治疗,主要包括开颅血肿清除、定向血肿穿刺抽吸+置管引流术,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并用药物对抗脑血管痉挛,以及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促醒治疗和其它辅助治疗等。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方式是开颅手术,从动脉瘤外部到达病变,最后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第二种方式是血管内治疗,最通用的方式是针对窄颈动脉瘤的固体弹簧圈栓塞(GDC裸栓),是通过股动脉穿刺插管直达动脉瘤内部,然后引导弹簧圈填塞到动脉瘤内部,直至完全填满,并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完全隔离,达到同样防止再出血的目的。对宽颈动脉瘤可用支架或球囊辅助等术式,早期支架主要起“脚手架”作用,将弹簧圈拦住防止脱入载瘤动脉;而后期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改变血管曲率的作用慢慢突显。

开颅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较高,但复发率较低;而介入方式属微创手术,并发症较低,但复发率相对较高。2016年ISAT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年,介入组致死致残率显著低于开颅夹闭组,主要原因是介入组操作相关并发症较低(开颅组19%,介入组8%);介入治疗的复发率较开颅夹闭高。

以上两种手术,均存在一定的风险。第一位风险,也是最重要的,术中破裂出血或术后出血,在手术过程中,操作会对动脉瘤壁形成机械性的直接或间接刺激,可能会撕破这个破口,出现严重后果;第二位风险就是出现脑血管痉挛或脑缺血/脑梗塞,血管内或血管外操作均可引起血管痉挛,甚至完全闭塞,引起严重功能障碍;第三位风险是动脉瘤复发,瘤颈残留或不完全栓塞,最终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形成复发,有些复发可能会再出血,但多数情况下及时发现后行补充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其它还有金属弹簧圈不稳定逃逸、载瘤动脉狭窄或闭塞、癫痫、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脑病等。这些风险大多较小,发生严重的残疾性并发症(如偏瘫)的几率更小,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手术风险约为3%—5%。

其实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各有千秋,具体选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术者经验而定,当然家属的意见也很重要。目前有一种共识,就是对动脉瘤患者必需要交待存在两种手术方式,对于从技术上既可行开颅夹闭又可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患者,推荐行介入治疗。面对少数复杂情况,可以采用复合手术,结合两种手术的优势,以保证手术更安全。

 


  • - 新闻中心 -